建设工程管理学院师生同上题为“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的开学第一课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铸牢师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爱国主义精神贯彻到教育过程中,把民族团结的种子埋入师生的心灵深处,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2021年3月1日晚20:00建设工程管理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外聘教师和在校学生通过内蒙古教育云平台、内蒙教育公众号等网络平台,采用手机端、电脑端及教室集中观看等多种形式共同观看题为“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的开学第一课。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春晖教授为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课程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主义三问开始,通过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讲述,使我们了解到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国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国伟大的精神,全面的理解了什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了自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心。
建设工程管理学院的师生认真观看了本次思政课,经过学习,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专职及外聘教师、辅导员、同学们都感触颇多,纷纷发表了感谢。
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文化,汇聚成一只挺拔站立的雄鸡。中华民族会拧成一股绳将会让这只雄鸡容光焕发,久久矗立在这,不需要问为什么,因为,他是中华民族!这是王秀英老师聆听开学第一课的体会和感悟!
石玲娥老师表示,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侯文婷老师认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日常教育教学和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
新入职的张卿老师表示,我们每个人不应该故步自封于自己的圈子里,要勇于突破自己的天花板,放眼于广阔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去糙取精,通过有广度和深度的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能够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份力量。
造价18b1张鹤瞳同学表示,通过“开学第一课”的学习,深刻感受到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不断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王超老师,作为一名辅导员教师,在观看了直播后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区域工作至关重要。对于新时代学生教育,爱国教育是教育之本,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是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的必修课。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通过“开学第一课”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始终爱护民族团结和珍视民族团结,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把青年学子培养成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建设工程管理学院供稿